Quasiquotation of R is Terrible
The lazy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R language make metaprogramming work in a different way.

Metaprogramming (元编程1) 是指程序在运行前/时, 将代码自身作为数据进行处理,从而在更高的层面扩展了编程语法的表达力。 实现方式大致有两类(不是很严格的分法),一类是利用模板等在编译时替换代码(宏,Macro);另一类是利用内置的方法在运行时动态转变代码(如, quasiquotation)。

Quasiquotation (准引用2) 中 quotation 表面上是“添加引号”的意思,quasi 意味着有 quote 和 unquote 这两个相反的过程。 本质上分别对应「将可执行的代码转变为 unevaluated expression」和「将 unevaluated expression 转变为代码来执行」。 quasiquotation 在 1970 年中期即被 Lisp 语言首先使用 (通过 ` 符号), 后来发明的很多语言都“抄”了 Lisp 的这个特性,如 Racket ( ` / @), Clojure (` / ~), and Julia (: / @) 等3。 这些语言的 quasiquotations 都必须显式地(explicity)使用。

R 语言也是借鉴了 Lisp 的 quasiquotation,然而与大多数语言都不同的是, 如果巧妙利用 R 语言中函数, quasiquotation 在 R 可以通过隐式地(implicitly)调用。这也是 R 语言作为统计学工具最强大的基石,也是 R 作为一门编程语言最“丑陋”4的一面。


首先,R 语言和所有的编程语言一样,符号( symbol )和常量( literal )是不同的概念。literal 是确定的字符串或数值,而调用 symbol 输出的是与之相对应的 literal。 例如可以通过以下定义的函数(f1())测试一下: 输入 symbol x,输出的是 [1] hello; 而输入 literal "x",输出的是 [1] x

f1 <- function(x) {
    print(x)
}

x <- "hello"
f1(x)
f1("x")

但是,在 R 语言中,却可以通过定义以下的函数(f2()),使得在类似的测试中,却得到完全相反的输出: 输入 symbol x,输出的是 [1] x; 而输入 literal "x" ,输出的是 [1] hello

f2 <- function(x) {
    if (is.name(substitute(x))) {
        print(as.character(substitute(x)))
    } else {
        print(eval(as.name(x), envir = .GlobalEnv))
    }
}


x <- "hello"
f2(x)
f2("x")

R 语言就是个黑箱子,用户不查看源码的话,完全不会知道一个函数到底得输入什么,又会输出什么。 对于开发者来说, R 语言是强大的,一切都是可变的,不变的是一脸懵逼的用户。


  1. Meta- 这个前缀的含义比较复杂,既有 「…之后」、「高于…」的意味 (eg. metacarpus 表示腕骨后面的骨,即掌骨), 又有「状态改变」的含义 (eg. metamorphosis 为变态发育),同时还有「关于…自身的…」(eg. metaphysics, 其中 meta 有 self-referential 的含义,即关于物理学的物理学,国内翻译为“形而上学”)。Meta-programming 似乎这三个层面的含义都有涉及。 所以有翻译成後設编程的,也有翻译成譯超編程的,都能大体反映出单词的含义,但却不够全面。然而要把这几层意思都表达出来,估计这名字得有一句话那么长。所以倒是国内翻译成「编程」较为巧妙,毕竟中国汉字这个「元」字也有无数层的含义,硬掰的话似乎还能全涵盖英语中Meta-所表达出的意思。 ↩︎

  2. Quasi- 的中文翻译有「半-」、「准-」的含义。如 quasiconductor 是半导体,quasicrystalline 是准晶体。 ↩︎

  3. 参阅 https://adv-r.hadley.nz/quasiquotation.html ↩︎

  4. R 语言是真的丑,没有加引号的必要。 ↩︎


Last modified on 2023-11-01